案例一:连环资金陷阱
某外贸企业接到德国买家"Jörg Müller"的智能手表大额采购询盘,对方要求使用信用证(L/C)交易并表现积极,企业核查其官网资质后未觉异常。洽谈中买方提出需预付押金保障订单,承诺通过信用证支付并提供银行付款证明。企业依约将款项汇入指定账户,该账户实为伪造。数周后买方再以预付运费为名要求二次付款,随后失联。经查,所谓德国公司及银行文件均系伪造,资金流向境外非注册账户,因跨境追责困难导致全额损失。事后证实该交易为团伙作案,买方身份全为虚构,企业遭遇典型信用证诈骗与连环资金陷阱。
案件分析:
此类案例的特点是整个诈骗过程呈现产业化分工,骗子伪造完整德国企业身份及全套银行文件,利用信用证支付认知误区设置连环资金陷阱,通过离岸账户构建隐蔽资金链路,实施"预付押金+物流费用"双重诈骗。
防范建议:
防范建议:
1. 信用证≠绝对安全,条款要“抠细节”:收到信用证后,务必让银行逐条审核条款(如付款条件、有效期),警惕模糊表述或附加条款陷阱(如要求预付押金)。
2. 官网、文件能伪造,验证要“多管齐下”:通过官方电话、企业注册地工商系统、第三方征信平台交叉验证身份,勿轻信单一渠道提供的资质文件。
3.“预付押金+运费”是经典连环骗:信用证交易中,买方要求额外付款(如押金、运费)直接违反规则,立即终止合作,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4.大额交易需拉高警惕:要求买方通过已合作银行开证,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监管资金,避免直接汇款至陌生账户,尤其对离岸账户提高警惕。
某中国出口商遭遇跨国犯罪团伙以【AI伪造+供应链金融】组合式欺诈,涉案金额10万美元。诈骗方以新加坡贸易公司为幌子,声称代理欧洲采购商订购喷雾器,通过三重精密布局实施犯罪:1身份与信用欺诈:派遣经AI换脸伪装的"技术总监"实地验厂,出具虚假新加坡银行《供应链融资确认函》,伪造欧洲终端客户百万美元授信资质,利用香港离岸账户支付15%预付款获取信任。2物流与单据造假:货物出运前指定土耳其傀儡货代,收取超额运费后提供全套伪造区块链提单及验货视频,利用土耳其-北非自由港灰色清关渠道转移货物。3资金链闭环设计:预付款通过地下钱庄拆分洗白,待企业凭虚假单据申请85%尾款融资时,暴露出银行认证文件系PS伪造。最终货物在北非被转卖,因涉及中、新、土三国司法管辖及数字凭证合法性争议,追偿无果。
案件分析:
此类案例特征为:一是利用数字身份认证漏洞实施跨国验厂签约;二是伪造区块链提单突破传统单证审查机制;三是通过不法渠道获取的欧盟企业数字证书构建虚假贸易背景。
防范建议:
1. 多维度核验身份:视频验厂时要求对方实时展示动态信息(如身份证)。
2. 物流链要“透明化管控”:拒绝客户指定货代,优先选择有国际备案资质的物流商,要求提供实时区块链提单查询权限,对北非/中东等灰色清关高发区加强监控。
3. 交易要谨慎更谨慎:预付款需通过银行SWIFT系统验证路径,对离岸账户/拆分付款提高警惕;申请融资时直接联系银行官方客服核验文件,拒绝仅凭扫描件放款。
近期,某外贸业务员收到自称香港某集团采购总监的询盘,对方宣称需采购日处理50吨的废金属回收设备,预算高达1500万元。尽管背调显示该公司真实存在,但采购总监无任何公开社媒信息,且全程仅通过微信单线联系,拒绝视频会议等常规验证方式。在异常顺利地推进节奏下,业务员开始警觉到风险:当对方突然要求将70%预付款汇至香港离岸账户时,暴露出典型跨境洗钱诈骗特征——利用香港资金流转快、司法追讨难的特点实施【资金快闪】。最终,业务员采取拖延策略,以"办理香港账户"为由周旋,两周后对方自行删除联系方式。
案件分析:
此类骗局本质是 “精准钓鱼” ——通过伪造权威身份、高价值项目降低受害者防备,最终以跨境支付为跳板实现资金快速转移,形成“查不到、追不回”的犯罪闭环。
防范建议:
1. 【隐身高管】要警惕:对拒绝视频验证的高管直接终止合作,大额交易必须通过企业官网、注册电话等多渠道交叉验证身份。
2. 对离岸账户提高警惕:预付款超30%或要求汇至香港/离岸账户?八成是诈骗!坚持使用双方银行监管的支付方式(如信用证),拒绝拆分付款。
3. 【急单+高额预付款】组合必诈:正常采购流程需反复协商,遇“三天签合同+催付款”大概率是诈骗手段,必要时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客户背景。
4. 拖延战术是“救命法宝”
发现异常立即以“走流程”“办手续”为由拖延,同时启动内部风控复核,诈骗分子最怕时间成本,多拖一天多一分安全。
拥有十余年外贸经验的某外贸公司的负责人A与其合作十年的老客户维持着稳定的返单关系。但是,在最新订单中,这个客户仅支付了10%预付款后就要求先提货再支付余款,基于长期的合作,负责人A同意这个非常规的操作。货物交付后客户以资金周转为由拖延付款,一段时间后开始彻底失联。最终,因为跨国法律体系差异及追索成本过高,最终导致50万美元货款无法追回。该案例揭示外贸交易中需警惕过度依赖商业信誉,即使长期合作仍需通过合同条款、付款方式等手段把控交易主动权,跨境贸易尤其需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案件分析:
此类案件特点在于长期合作易致过度信任,放松风控的风险(如10%预付款放货);同时,由于是合作过的客户,容易忽视客户资信动态变化,没有预警交易异常。
防范建议:
1. 老客户≠零风险,合同要“硬约束”:再熟的客户也要签正规合同,明确付款节点、违约责任,避免“口头约定”留漏洞。
2. 预付款比例“底线不能破”:合作再久,预付款低于30%或要求货后付款的,一律拒绝!大额交易优先使用信用证(L/C)保障收款。
3. “先交货后收款”是生死红线:无论多紧急,坚持“全额到账再发货”,必要时委托第三方机构监管资金流。
某外贸企业与孟加拉国客户签订紧急供货合同后严格履约,货物如期运抵目的港。然而在收款环节突发变故:买家指定的银行以系统升级为名拖延付款,买家随即以资金压力为由要求该外贸企业降价。为确保能够顺利回款,该外贸企业再次作出了让步,将价格降至4折,试图通过降价来达成交易,但是尽管该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买家的付款依然没有到位,但银行仍以合规审查等不同理由拒付。之后又历经多次书面催告与商务谈判,企业等待近一年,最终通过孟加拉国央行高层直接干预及中国驻当地使馆商务处多次协调,才收回四折货款。这一过程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让企业深刻体会到外贸交易中遇到信用不佳的客户和银行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困扰。
案件分析:
此类案例中买家的信用一般存在极大风险,在双方交货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借故压价且恶意拖欠的情况;同时供应商在与买家交易的过程中要注意买家是否存在非常规性的操作,例如此案例中的指定银行付款,避免陷入被拒付的风险中。
防范建议:
1. 拒绝买方指定“野路子”银行: 付款银行必须是自己信任的,或双方共同选定的国际大银行,尤其对孟加拉、非洲等地客户,优先要求通过欧美银行中转。
2. 高风险交易地区提高警惕:对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高风险地区客户,在交易中要多重约束以保护自身的交易安全。
3. 及时寻求帮助:遇到无理由拒付的买家要第一时间寻求官方的帮助(例如案例中大使馆的帮助),不能被对方的理由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