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伪构付款平台
张经理,某工厂外贸部门负责人,近期在处理海外订单时遭遇了一起精心策划的诈骗事件。某日,他收到一封来自欧洲客户的正式邮件,邮件中客户自称为某知名公司的采购经理,附有公司资质证明、法人签名及过往订单记录,提出订购大宗商品并预付押金的要求。邮件还提及客户与新型支付平台“GlobalSecurePay”合作,以提升交易安全性,并提供了看似正规的支付账户信息及加密支付链接。
基于邮件内容的正规性和客户展示的详尽资质,张经理未生疑虑,指示财务部门按邮件指示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押金。然而,转账后客户未如约确认订单,并逐渐失联。同时,张经理发现“GlobalSecurePay”支付平台网站无法访问,相关信息在搜索引擎中逐渐消失,这才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经进一步调查,张经理得知“GlobalSecurePay”实为虚假支付平台,网站及邮件设计高度仿真,但背后无实质性公司支撑,企业资质文件及域名均为伪造。
案件分析:此类诈骗通常通过伪造海外知名企业身份(包括资质文件、签名及历史订单)、结合高仿真支付平台(如虚构加密链接与账户)的技术伪装手段,并采取短期搭建虚假网站后快速关闭的“销毁”策略,利用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及企业对新型支付工具的认知盲区,诱导受害者绕过常规风控流程完成资金转移,最终形成隐蔽性强、追查难度高的诈骗闭环。
防范建议: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买家身份:收到陌生客户邮件时,务必通过企业官网、官方电话等独立途径验证对方身份,切勿轻信邮件内附的资质文件(可能伪造)。警惕“独家合作”支付平台对新型支付平台需提高警惕,优先使用双方认可的国际知名支付工具(如PayPal、银行电汇),避免通过陌生链接进行资金操作。
某纺织品出口企业C接到一家自称来自中东的D公司的定制化订单,价值为80万美元,但是要求企业C产品必须通过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虚构名称)的认证,并提供了一份认证标准文件。为此,D公司还推荐了一家 “指定认证机构E” ,声称只有通过E机构的认证才能完成交易。为了保住订单,企业C向E机构支付了1.2万美元的认证费,并提交了样品。然而,E机构一周后反馈称样品未通过检测,并要求支付5000美元的 “复检费” 以及调整生产工艺。同时,D公司以项目紧急为由催促企业C加快进度,并暗示愿意分担部分复检费用。企业C再次支付费用并提交新样品后,E机构又以“数据异常”为由要求企业提供面料成分的详细配方进行“深度分析”。企业C察觉异常后,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发现“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并无官方注册信息,为虚构机构;认证机构E的网站服务器位于某离岸避税地,且域名注册时间极短(不足3个月);D公司与E机构的联系邮箱后缀相同,两者大概率为同一团伙操控。之后,企业C虽然立即终止了与D公司和E机构的合作,但是损失了1.7万美元的认证费,并面临面料配方等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
案件分析:
虚假采购商与关联认证机构协同行骗,伪造权威机构设定强制认证门槛,利用“加急订单”施压,诱导企业分阶段支付认证费、复检费,并借“检测不通过”等话术逐步套取商业机密。犯罪团伙通过短期域名、离岸服务器隐匿身份,利用企业对国际认证的信息盲区及保订单心理,制造虚假流程闭环,形成资金诈骗与机密泄露双重风险。
防范建议:
1. 认证机构要“验明正身”:遇到陌生认证要求,必须通过官网、官方电话或国际权威数据库(如ISO官网)核实机构资质,警惕“查无此人”的虚构协会。拒绝“指定独家合作”
2. 客户推荐认证机构?八成有猫腻!坚持使用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例如SGS,Bureau Veritas等),或要求对方接受多家机构备选。捂紧钱包,拒绝“连环收费”
3. 交易前明确所有费用明细,对复检费、深度分析费等额外要求一律拒绝,尤其对“加急费分担”等话术保持警惕。核心机密“非必要不提供”
某外贸公司经由跨境电商平台接收了一笔来自 “北美客户” 的大额高端机械设备订单。客户表现出高度合作意愿,预付了30%定金,并提供了详尽且正规的公司信息、营业执照及银行资信证明。双方通过邮件和视频会议深入沟通,客户专业且主动提出签订正式合同。定金到账后,外贸公司启动生产流程。然而,在货物接近完工之际,客户以内部资金周转为由,无法按时支付尾款,并推荐了一家据称 “国际知名” 的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强调其过往良好信誉。外贸公司联系该金融机构,对方承诺提供融资服务,但要求支付一笔“融资手续费” 以启动流程。鉴于客户前期表现,外贸公司未起疑心,支付了手续费。然而,支付后,客户和金融机构均失去联系,外贸公司才知道自己被骗。
案件分析:
该案例呈现典型外贸骗局特征:骗子伪装为资质齐全的优质客户,通过预付定金、提供正规文件及高频专业沟通建立信任,利用大额订单诱使企业投入生产;在临近交货时制造资金链断裂假象,引入虚假第三方金融机构,以“融资手续费”等名义实施二次诈骗。其核心手段在于前期伪造商业信誉降低防备,后期协同作案切断联系,利用企业沉没成本心理扩大损失。此类骗局往往呈现资质文件逼真、诈骗环节环环相扣、资金流向境外难以追溯等特点。
防范建议:
客户再“正规”也要二次验证:即使对方提供营业执照、银行证明,也要通过官网、官方电话核实身份,防止资料造假。拒绝客户指定的第三方融资
坚持使用自己熟悉的银行或平台,对要求先付手续费的直接拒绝。大额交易用信用证“上保险”
“紧急变更”是诈骗信号,预付款+尾款模式风险高,建议采用信用证(L/C)交易,确保收到全额付款再发货,避免钱货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