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虚假“佣金”骗局
案情概述:
深圳的王总(化名)在B2B平台上接到一个看似正规且需求量为3000pcs的询盘,涉及其公司的王牌产品。买家自称美籍华人、广东老乡,并以繁体中文与王总沟通。报价后,买家暗示要求在原报价基础上每cps增加10美元作为【佣金】,并提出通过香港汇丰银行账户收款。王总认为买家爽快,利润可观,同意需求。次日,他收到一条汇丰银行的到账10万美元短信后,随后买家就催促他赶紧支付佣金,否则就退款;王总登录后台发现确实有这笔款项,就将佣金打至买家提供的亲属账户。事后,王总想提取这笔款项,发现无法转出,买家也消失不见,最终被骗19万元人民币。
案件分析:
此类骗局利用了外贸企业急于获取大订单的心理,通过伪造客户身份和“佣金”诱导受害者转账。一旦资金转出,骗子便消失无踪。关键在于:
利用信任关系:冒充老乡、使用熟悉的语言增加可信度。
诱导快速决策:通过大额订单和额外佣金诱使受害者迅速行动。
金融系统漏洞:利用香港银行系统的“到账”与“入账”差异,误导受害者以为资金已安全到账。
防范建议:
1. 了解“到账”与“入账”的区别
香港银行系统中,“到账”仅表示款项已显示在账户上,但尚未真正入账,转账方可在24小时内撤销。只有收到“入账”通知后,资金才真正可用。
2. 谨慎处理佣金或退款要求
对于客户提出的佣金或退款要求,务必保持警惕。不要急于转账,应核实资金是否真正入账,同时确认账户的“可用余额”。
3. 验证资金的真实性
在收到款项后,不要仅依赖银行短信通知。应通过银行官方渠道确认资金是否真正入账,甚至尝试转出或取现,以验证资金的真实性。
案情概述:
某外贸公司业务员王先生在与埃及客户达成一笔22万元的订单后,接到买家的 “代付”提议。买家表示无法直接转账,便通过一个 “代付人” A老板来帮助支付货款。王某没有多想,便接受了A老板通过多个不同账户分批转账的方式。首批4万元定金顺利到位,但随后的款项却是通过多个不同账户转账,且金额不符合常规的交易模式。最终,他在发货后发现自己的账户被冻结,银行告知这笔款项涉嫌诈骗,且卡上的交易记录已经被限制。
案件分析:
1. 虚假代付:买家通过中介“代付”的方式让外贸人员无法确认款项来源。实际上,骗子通过多张银行卡将非法资金转移到受害者账户,外贸人员误以为这是正常的货款交易。
2. 资金来源不明:款项通过多个不同账户分批转账,金额不符合常规交易模式,且付款方与合同方不一致。
防范建议:
1. 拒绝代付行为
不接受任何“代付”或“代收”要求,明确要求客户使用自己的银行账户支付货款。
2. 核实付款方信息
在收到款项前,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与客户确认付款方的银行账户信息,确保付款方与合同方一致。
3. 关注交易模式
如果付款方通过多个不同账户分批转账,且金额不符合常规交易模式,应高度警惕,拒绝此类付款方式。
案情概述:
李某接到了一位南非买家的灯具订单,总金额不足1万美元。然而,这位买家通过另一个身份向他的香港公司账户转入了一笔高达10万美元的款项。买家声称:“该供应商没有美金账户,请帮忙将多余款项兑换成人民币并转到指定账户。”
由于急于促成交易,这位外贸人未加多想,便将56万多人民币转到了买家指定的这个账户。没过几天,香港警方突然联系他,告知这笔钱涉及诈骗:有人已在香港报案,称这10万美元是被骗后误转给了他的公司账户。
最后,香港警方查封了他的公司账户,并将他列为诈骗嫌疑人。内地警方因案件发生地在香港无法受理,陷入两地法律空白区。最终,他退还56万多人民币以换取自由,但骗子早已消失无踪。
案件分析:
此类诈骗案件利用了外贸企业急于促成交易的心理,通过以下手法实施诈骗:
虚假超额付款:骗子以南非买家的身份下单,并通过另一个身份向受害者的香港公司账户转入远超订单金额的款项。
诱导代付:以“供应商无美金账户”为由,要求受害者将多余款项兑换成人民币并转至指定账户。
利用法律漏洞:骗子利用香港和内地法律差异及警方联络不畅,通过提前报案将受害者账户冻结,使其陷入被动。
防范建议:
1. 拒绝代付要求
严格拒绝任何代付、代转或代收的要求,坚持要求客户直接支付货款。
2. 核实付款来源
在收到款项后,通过银行确认资金来源是否合法,避免接收来历不明的资金。
3. 警惕超额付款
对于远超订单金额的付款,务必保持警惕,要求客户说明原因并提供合理解释。
4. 确认资金到账
在发货或代付前,确保资金已真正到账且无法被撤销。对于境外支票或转账,需与银行确认资金是否可动用。
案情概述:
一家专注于机械设备出口的外贸企业近期遭遇了一起诈骗事件。该企业在与一名自称西欧大型采购商进行业务往来时,接收到了对方提供的支付凭证。不幸的是,该凭证为诈骗者精心伪造的银行转账证明,导致企业误认为款项已到账,并据此迅速发出了价值数十万元的机械设备。数日后,企业经核查发现前述转账凭证系伪造,实际资金并未入账。随即,该企业迅速采取行动,聘请专业律师介入,并整理了一系列包括电子邮件往来、支付凭证及发货单据在内的关键证据。在律师的指导下,企业立即与银行沟通,核实相关付款信息,并同步向当地警方报案。
案件分析:
该案件中,诈骗分子利用伪造的银行转账凭证,诱导外贸企业误以为款项已到账,从而发货并进行后续操作。这种诈骗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 伪造支付凭证:诈骗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制作看似真实的银行转账凭证,诱导企业误信款项已到账。
2. 利用心理弱点:抓住企业急于促成交易的心理,通过大额订单或紧急付款的假象,降低企业的警惕性。
3. 资金未实际到账:诈骗分子利用银行转账的延迟性或可撤销性,使款项在账户中显示但未真正入账。
防范建议:
1. 核实付款信息
在发货或进行后续操作前,务必通过银行渠道核实款项是否真正到账,避免仅凭转账凭证判断。
2. 谨慎处理超额付款
对于远超订单金额的付款,应保持警惕,要求客户说明原因并提供合理解释。
3. 使用安全支付方式
优先选择信用证、电汇等安全的支付方式,避免接受不可追踪或可撤销的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