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类

案例一:假机票骗转账

案情概述:

某外贸公司业务员李小姐与一位买家接洽了一笔大额订单,买家表示愿意亲自来中国考察工厂并提交了机票信息,甚至展示了自己银行账户内的存款证明。李小姐未多加怀疑,认为买家的资信和诚意非常足够。买家在中国机场下机后,表示因临时出发匆忙,未带足够的人民币,并要求李小姐为其转账几千元人民币以支付餐饮和其他生活费用。李小姐心软,出于对合作的信任,便转账给他。然而,几天后买家失联,李小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案件分析:

这种骗局通过“假机票”和“急需转账”情节来实施,具备以下特点:

1. 伪造机票和资产证明:通过提供看似真实的机票和银行存款证明,让受害者产生信任感。

2. 利用情感引导:骗子通过虚构的“紧急情况”要求资金转账,打消受害人的疑虑。

3. 隐瞒行程细节:骗子不提前透露具体行程,通常在接近实际时间点才向受害者索要帮助。

防范建议:

1. 仔细核实机票和资产证明的真实性

l机票信息:要求买家提供机票预订的详细信息,包括航班号、航空公司、出发时间等,并通过航空公司官网或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如果机票是通过代理预订的,应要求提供代理的联系方式并进一步确认。

l银行存款证明:对于买家提供的银行存款证明,应要求查看原件或通过银行渠道进行核实。注意检查证明的格式、印章和内容是否符合银行标准,避免接受伪造文件。

2. 保持警惕,避免情感引导

l不轻易转账:对于任何涉及资金转账的要求,尤其是紧急情况下的请求,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因为对方的“紧急情况”或“信任”而轻易转账。

l核实身份:在买家提出转账要求时,应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身份信息,并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核实。如果买家拒绝提供,应立即提高警惕。

3. 提前沟通行程细节

l要求提前告知行程:在买家表示要来中国考察时,应要求其提前提供详细的行程安排,包括航班号、到达时间、住宿安排等,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l避免临时变更:如果买家在行程临近时突然提出变更或需要额外帮助,应特别小心。这可能是诈骗分子故意制造的“紧急情况”,目的是诱导转账。

 

案例二:假邮件骗局

案情概述:

近期,某外贸企业B遭遇了一起针对其客户群体的精密诈骗事件。诈骗者通过伪装成英国、美国或日本等知名企业的采购代表,向该企业发送了高度专业的询盘邮件。邮件中详细列出了采购要求,并在收到报价后,未进行还价,而是直接提出了采用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即付款交单)60天或更长期限的付款方式。

在双方就付款方式进行讨论时,诈骗者展现出了高度的配合态度,但坚持要求采用有账期的付款方式。之后,经过深入调查,外贸企业B发现,发送邮件的并非真正的知名企业员工,其邮箱地址也仅是稍作伪装,与大公司邮箱极为相似,仅存在细微差别,如多了一个小字母或点,难以被轻易察觉。

案件分析:

该案件中,诈骗者通过伪装成知名企业的采购代表,利用高度专业的询盘邮件和看似合理的DP(付款交单)付款方式,诱导外贸企业陷入陷阱。其主要特点包括:

1. 伪装身份:诈骗者冒充知名企业员工,使用稍作伪装的邮箱地址,增加可信度。

2. 诱导使用高风险付款方式:在谈判中坚持要求使用有账期的DP付款方式,利用企业对大额订单的期待心理,诱导其接受风险较高的付款条件。

3. 快速推进交易流程:在询盘后未进行还价,直接提出付款方式,试图快速促成交易,降低企业警惕性。

防范建议:

1. 核实客户身份

l通过官方渠道(如公司官网、工商注册信息)核实客户身份,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l检查客户邮箱地址是否与公司官网一致,注意是否有细微差别。

2. 谨慎对待DP付款方式

l对于DP付款方式,尤其是有账期的DP,务必谨慎对待。建议首次交易使用预付款+DP的方式,降低风险。

l确保在收到款项后再交付提单等关键文件。

分享至:
微信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好友或朋友圈
加入我们
在线咨询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