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概述:
一名自称为John Smith的骗子买家,假冒国际知名电子集团亚洲区采购总监,利用近似官方的邮箱地址,向企业A发送合作邮件,并附上了十分详尽的采购需求文档,极具专业性和吸引力。企业A高度重视此合作机会,并与John Smith通过邮件及电话频繁沟通,其行业知识和产品见解加深了企业A的信任。John Smith随后要求提供样品、报价单,并暗示订单量大、利润丰厚。
在样品和报价单提交后,John Smith开始推荐 “Global Quality Inspection Ltd.” 一个虚假的机构,声称与该机构长期合作,要求企业A在这个机构进行产品检测。企业A在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支付了5万美元检测费用。产品检测合格后,John Smith又要求企业A支付10万美元保证金以确保合同执行。由于已经投入较大成本和对未来订单的期望,企业A支付了所谓的保证金。
然而,支付后,John Smith及检测机构均失联,邮件无回应,最终,企业A反应过来自己遭遇了诈骗。
案件分析:
此次诈骗通过伪装身份、引入虚假检测机构、诱导支付保证金等情节实施,具备以下特点:
1. 伪装身份:诈骗者通过模仿知名电子集团的域名和虚构采购总监John Smith的身份,利用企业对知名品牌合作机会的渴望,降低其警惕性。
2. 虚假检测机构:通过引入虚假的第三方检测机构“Global Quality Inspection Ltd.”,以检测费用为由骗取企业资金。该机构与诈骗者配合默契,分工明确。
3. 保证金诈骗:在企业支付检测费用后,进一步以保证金为由继续诈骗,利用企业对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心理和对大额订单的期待,诱导其支付更多资金。
防范建议:
1. 核实身份
l验证邮箱和身份:对于自称是知名企业高管或采购人员的联系人,务必仔细核实其邮箱地址是否与官方一致,注意是否有细微差别(如多一个字母或大小写不同)。同时,通过官方渠道(如企业官网或客服电话)确认对方身份。
l多渠道验证:不要仅依赖邮件或电话沟通,尽量通过视频会议或面对面交流确认对方身份。
2. 谨慎对待第三方机构
l 核实检测机构资质:对于要求支付费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务必通过权威渠道(如行业协会、官方认证网站)核实其资质和信誉,减少被虚假机构诈骗的风险。
l 避免预付大额费用:对于任何要求预付大额费用的情况(如检测费、保证金),要保持警惕,尽量要求对方提供其他支付方式或担保措施。
某外贸企业(简称A公司)接获一家自诩为欧洲跨境电商平台(B平台)的合作邀请,承诺无需库存管理、物流及售后服务,仅需支付小额“技术服务费”即可接入其平台并获得海外市场拓展机会。B平台提供了看似完备的资质文件及误导性的成功案例与交易流水截图。A公司同意签约后,B平台迅速为其构建了专属店铺页面,并展示了一系列大额“海外订单”。之后,B平台要求A公司预付货款至指定第三方支付账户,承诺买家确认收货后一周内结算。尽管A公司对预付要求有所顾虑,但订单量的持续增加促使其支付了数十万元。然而,A公司在要求结算时,B平台以系统维护、跨境支付延误等借口拖延,并最终失去联系。事后查明,B平台所提供的海外公司资质为伪造,所有订单均源自虚假账户,资金已通过境外渠道转移。此次事件导致A公司不仅蒙受了垫付资金损失,其店铺还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销售侵权商品,严重损害了品牌信誉。同时,由于B平台服务器设于海外,追责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案件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案件分析:
此次骗局通过伪装虚假平台、伪造资质文件、生成虚假订单、诱导预付货款等情节来实施,具备以下特点:
1. 虚假平台伪装:诈骗分子利用跨境电商的热度,伪装成欧洲跨境电商平台,并通过伪造资质文件、虚假成功案例和高额交易流水截图,增加可信度,吸引企业签约。
2. 虚拟订单诱导:签约后,诈骗分子通过生成虚假订单,制造业务增长的假象,诱导企业垫付货款。但实际这些订单均为虚假账号生成,并没有实际成交。
防范建议:
1. 核实平台真实性和合法性
l在选择合作的跨境电商平台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平台的真实性。避免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取平台信息,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或陌生人推荐的链接。
l查看平台的资质文件时,仔细核对文件的真实性,必要时通过相关机构或官方渠道进行验证。
2. 警惕虚假订单和诱导性承诺
l对于过于诱人的承诺,要保持警惕,避免因贪图短期利益而忽视潜在风险。
l初期收到的订单量突然大幅增加时,要警惕这可能是诈骗分子制造的假象,诱导企业垫付更多资金。
3. 谨慎处理资金支付
l对于要求预付货款或支付保证金的平台,务必谨慎对待。在支付前,应核实支付账户的归属和安全性,避免将资金转入不明第三方账户。
l避免通过非正规支付渠道进行交易。
案情概述:
某企业C,主营家居用品出口,长期致力于通过国际展会拓展海外市场。近期,企业C收到自称是“国际家居博览会”主办方邮件,诚邀其参加欧洲某国即将举行的展会,邮件附带详尽展会介绍、往届盛况图片及宣传资料,C公司对此展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是拓展业务的好机会。
之后,双方通过邮件及电话频繁沟通,过程中主办方展现高度专业性。提供了展位布局图、费用明细及参展合同,合同条款清晰,涵盖展位、搭建及参展须知等信息。然而,在财务筹备阶段,C公司财务部门发现主办方提供的银行账户信息与展会举办地不符,引发警觉。
谨慎起见,C公司深入核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展会信息、联络举办地商会并咨询业内人士,最终证实该展会并不存在,且主办方提供的往届展会图片系盗用。得益于事前详尽核实,C公司避免了7000美元的经济损失。
此次事件使C公司深刻意识到外贸交易中信息核实的至关重要性。同时,C公司也开始执行更严格的信息核实流程,并寻求与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机构合作,降低被骗的风险。
案例分析:
此次骗局通过伪造展会信息、诱导支付参展费用等情节来实施,具备以下特点:
1. 虚假展会信息:诈骗分子通过伪造“国际家居博览会”的名义,利用精美的宣传资料和虚假的往届展会照片,伪装成真实可靠的展会主办方,吸引企业参展。
2. 伪装专业性:通过邮件和电话与企业沟通时,诈骗分子表现得非常专业,提供详细的展位图、参展费用明细和合同模板,增加可信度。
3. 利用企业拓展需求:抓住中小企业希望通过国际展会拓展海外市场的心理,诱导其支付参展费用。
防范建议:
1. 核实展会信息的真实性
l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在收到展会邀请后,企业应通过展会的官方网站、举办地商会或行业协会等权威渠道核实展会信息的真实性。
l检查资质文件:仔细核对展会主办方提供的资质文件、过往展会资料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2. 谨慎对待支付信息
l核实银行账户信息:在支付参展费用前,务必核实收款账户信息是否与展会举办地或主办方信息一致。如发现不符,应立即暂停支付并进一步核实。
l避免预付大额费用:对于要求预付大额参展费用的情况,应保持警惕,尽量采用分期付款或在展会确认无误后再支付。
3. 多方验证展会的可信度
l咨询业内人士:通过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合作伙伴或已参展的企业了解展会的声誉和实际情况。
l检查展会宣传资料:对于展会提供的图片、视频等宣传资料,可通过搜索引擎或社交媒体验证其真实性,避免被虚假内容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