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订单下滑?这届广交会,新买家转向了哪儿?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一年两届的广交会,是外贸人绕不开的“大场面”。而今年第137届广交会的气氛,或许比往年更为复杂。

有人观望:全球贸易摩擦不断、欧美订单缩水,“参展值不值”成了犹豫不决的问题。

也有人坚定:每一场线下会面,都是打破信任壁垒、拓展新市场的机会。

那么,这一届广交会到底释放出了哪些信号?新客户在哪?企业又该如何抓住确定性的方向?

我们从数据出发,梳理几点不容忽视的趋势和建议

一、广交会规模再创新高,依然是全球最大贸易展会

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将于2025年4月15日至5月5日在广州分三期举行。

  • 展览总面积达155万平方米

  • 展位总数约7.4万个

  • 参展企业超3.1万家(首次突破3万家)

其中,出口展展位数近7.3万个,比上届增加近900家。这一增量,正说明在复杂外贸环境下,企业依然将广交会视为抓客户、抢订单的重要场域

二、采购商结构明显变化,新兴市场全面崛起

截至4月8日,已有近17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

数据显示,这届广交会的采购商来源地更加多元,尤其是亚非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增长主力。

  • 预注册采购商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

  • “一带一路”国家占比:72%

  • 金砖国家占比:27.4%

  • RCEP成员国占比:11.7%

具体来看:

  • 中东与非洲
    中东采购商预注册人数大幅增长,沙特、阿联酋、尼日利亚等国买家表现活跃。中东国家整体占比达14.3%,同比增长明显

  • 南亚与东南亚
    印度、孟加拉国、印尼、马来西亚采购商数量持续上升。尤其是孟加拉国,占比达到12%,成为本届广交会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

  • 俄罗斯与巴西
    俄罗斯买家参与度高涨,巴西受益于签证便利政策,采购意愿显著增强。

  • 欧美采购商占比下滑,拉响市场结构“警戒线”
    从上一届的21.3%降至本届的10.5%,约2万人,反映出在政治与关税因素干扰下,欧美买家更趋谨慎,更强调性价比与供应链分散

这些趋势也在提示着,欧美“压价”与“观望”的同时,亚非拉在加速“行动”。谁能抢先布局新兴市场,谁就能在新的增长周期中占得先机。

三、数据对比:在不确定中保持“增长韧性”

广交会的长期数据也反映出一种稳定的力量:

  • 第136届采购商总数达25.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 成交额为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1%

尽管欧美下滑,但整体稳中向上。而从2017年到2019年间,春季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基本维持在297~301亿美元之间,显示出广交会作为中国出口窗口的长期价值未变

欧美订单下滑?这届广交会,新买家转向了哪儿?

四、从“拼价格”到“拼能力”:企业参展新思路

面对新的采购逻辑和市场结构变化,企业不再只是比产品、拼价格,而是要展现综合实力:

1、抓住新兴市场的信任红利

许多“一带一路”国家买家虽然体量不大,但采购意愿强烈,响应速度快,企业应以“长期合作”为导向,不应因客户初期订单小而忽视后续潜力。同时,谁能提供服务感与安全感,谁就能赢得复购与转介绍

2、打造“展会+线上”的组合拳

现场参展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如何线上跟进、持续触达。

平台获客 + WhatsApp沟通 + AI客服跟进 + 线上直播推单,是越来越多企业的标准配置。

3、回答客户真正关心的问题

新买家关心的可能不仅是价格,而是“你是否能按时交货”“你们有海外仓吗”“能不能本地售后”。能答好这些问题,才是“真实力”的体现。这也就要求业务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会报价。

4、用“专业”赢得信任

参展员工要全面掌握产品参数、应用场景,能应对客户的技术提问,展示团队的“专业感”。

是的,懂产品、懂场景、能讲方案,才有资格谈长期合作。展会上的信任建立,往往来自一次技术解答、一次靠谱的承诺。

写在最后:广交会依然是通往世界的“确定之门”

在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的全球贸易大环境下,广交会依然是一道重要的出口窗口,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准备、能应变、敢出手的外贸人。

第137届广交会的数据和反馈,正在为企业指出一个方向

✅ 新客户在新兴市场

✅ 信任不靠等,需要主动经营

✅ 长期增长,靠的是体系而非爆单

风向或许在变,但广交会这艘大船仍在航行

关键是——你,准备好上船了吗?

加入我们 获取更多商机

*公司名称:
*姓名:
*邮箱:
*电话:
*省份城市
请选择省份城市
  • 省份
    《用户协议》《隐私策略》
    分享至:
    微信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好友或朋友圈
    加入我们
    在线咨询
    扫码关注